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乡镇人大

大公镇人大:打好“组合拳”,以监督之力共绘高质量发展生态底色

【信息时间: 2025-10-24
阅读次数:
【我要打印】 【关闭】

近期,海安市大公镇健雄人大代表之家内,一场聚焦生态环境的专题询问“辣味”十足——人大代表们带着实地调研收集的问题直戳要害,结合座谈交流的思路广献良策,既直面群众关切,更为全镇生态文明建设谋实招、出新招。今年以来,大公镇人大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紧扣群众需求与中心工作,依法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以精准监督提升生态环境工作质效,推动体制机制完善,为全镇绿色高质量发展注入人大智慧、贡献人大力量。

“访”出真民情

“建议加强农药废弃物管理,绝不能让这些东西污染河道、坏了土壤!”这是大公镇人大代表在村民小组民情联系点收集到的真实呼声。为打通生态监督“最后一公里”,大公镇人大在每个村民小组设立代表民情联系点,聘请一批懂职责、善倾听、能办事的民情观察员,每名代表定向联系5-6个联系点。每月,代表们都会沉到联系点“看现场、聊家常、问进展”,精准掌握企业噪声扰民、养殖户气味影响、生态河道治理等群众最关心的生态问题。

近年来,大公镇人大聚焦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大气环境综合治理等重点领域,累计收集民生诉求68条,提炼出切口小、针对性强的意见建议25条,形成高质量调研报告3篇,推动一批群众身边的生态问题得到切实解决,让生态环境改善看得见、摸得着。

“讲”活绿理念

“把我们家前屋后的地方收拾干净了、不往河里倒垃圾,这些都是我们力所能及的小事。”“环境整洁了,不光旁人看着舒心,咱自己住着也得劲儿!”在大公镇10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这样接地气的生态文明微宣讲,正走进田间地头、农家院落。

镇人大将“代表讲坛”与政策宣讲深度融合,组织各级人大代表用“家乡话”讲“身边事”、用“家常话”传“环保理”,把生态保护的大道理转化为村民听得懂、愿意做的实在事。截至目前,已开展生态文明微宣讲80余场,潜移默化中引导村民养成“户户参与环境整治、人人共建良好生态”的自觉。如今,美丽庭院错落有致、美丽河道清水潺潺、美丽菜园生机盎然,“和美大公”的生态画卷徐徐展开,生态环境保护实现了从“要我做”到“我要做”的生动转型。

“督”出实成效

“问题不解决不松劲,整改不到位不收兵”,这是大公镇人大开展生态监督的准则。镇人大紧盯生态短板,构建“意见反馈——限期整改——满意度测评”全链条监督模式,以常态监督、久久为功的韧劲推动问题整改落地。

此前举行的生态环境专题询问,坚持“不搞形式、不走过场”,代表们抛出的问题直击要害,现场向相关部门传导生态保护的政治责任与工作压力;会后,镇人大持续跟踪整改进度,确保每个问题都能闭环销号。同时,常态化开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土壤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执法检查,细致梳理法律实施中的短板弱项,对交办问题的整改情况开展集中视察,统筹推进生态问题系统治理。到目前为止,全镇水环境质量显著提升,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6.2%,土壤环境安全得到有效巩固,人大监督正成为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的坚实支撑。

下一步,大公镇人大将继续擦亮监督“利刃”,以更科学、更有效的“人大方案”破解生态环境保护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推动全镇生态环境实现华丽蝶变,为高质量发展绘就更加鲜明、更加厚重的生态底色。

(吴剑英 许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