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海安市隆政街道“民生哨点”“代表联络站”里总是暖意融融。“老张,听说没?代表又帮咱们解决了好几件烦心事!”“快讲讲,都办了啥实事?”居民们的热议中,市人大代表、街道议政代表的当日待办清单格外醒目:维修松动的健身器材、为老年活动室加装无障碍通道、调解邻里间的噪音纠纷……这些带着生活烟火气的需求,正通过代表们“热水杯里装着民生、笔记本上记着民情、板凳座谈化解民忧”的务实行动,成为基层治理中最生动的实践注脚。
茶话会里听民声
“王大姐,您反映的健身器材螺丝松动问题,今天我们就联系维修人员上门!”清晨的阳光洒进建设村活动室,市人大代表于秋月一边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一边耐心回应村民诉求。每逢村民晨间活动,代表们总会把小桌子、小板凳搬到丝瓜藤下,以“一杯热茶+一本笔记”的“茶话会”形式,与群众拉家常、话心声。
在隆田花苑,张大妈捧着水杯轻声说道:“咱们小区老年活动室没装无障碍通道,坐轮椅的老人根本上不去,太不方便了!”街道议政代表蔡云听完,立刻跟着张大妈到现场查看,用手机拍下现状,随后直奔村办公室对接负责人:“加装无障碍通道需要多少预算?能不能纳入明年的民生实事项目建议清单?”这样的场景,如今已成为隆政街道各村的日常。
自“茶话会”模式推行以来,隆政街道辖区的代表们累计收集整理民生问题87项,其中91%已完成整改。这种轻松接地气的沟通方式,让群众放下顾虑、敞开心扉,把藏在“家长里短”中的民生难题一一“捞”出来,为基层治理精准施策提供了清晰的“靶向坐标”。
板凳调解化矛盾
“楼上孩子天天跑跳,我家吊灯都跟着晃!”在三里闸村小区的楼道里,五把小板凳围成一个简易“调解阵”,市人大代表许应龙手持分贝仪,认真测试噪音数据。这场由邻里噪音引发的“板凳会议”,还特意邀请了物业经理、楼上楼下业主及邻居代表共同参与,大家围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地出主意。
“我建议给地板铺隔音垫,而且每天21点后让孩子别跑跳了。”“要不楼下装个震动传感器,数据实时传给物业,这样能及时提醒。”“楼上平时让孩子穿软底拖鞋活动,声音也能小不少。”经过三轮坦诚沟通,双方最终达成“软底鞋+隔音垫+错峰活动”的共识,一场剑拔弩张的邻里矛盾就此化解。
“板凳调解”凭借接地气、贴民心的特点,将矛盾纠纷化解在楼栋里、社区内,让居民从“关门吵架”转向“开门解难”。截至目前,通过这种方式已成功调解纠纷42起,不仅解决了实际问题,更拉近了邻里距离,为基层治理添上了一抹温暖的和谐底色。
智囊合力破难题
“老旧小区改造,绿化规划得让绝大多数住户都满意,既要见绿,又要便民!”在代表“难题攻坚”研讨会上,市人大代表于银凤手持小区规划图,语气坚定。此前,隆政街道某老旧小区改造因绿化规划陷入僵局:低层住户担心高大树木遮挡阳光,高层居民则希望多栽绿植美化环境,双方各执一词,项目推进一度停滞。
为打破僵局,街道迅速组建“智囊攻坚团”,成员涵盖法律、城建、调解等领域的专业代表。于银凤带着专业光照测量仪,联合城建专家逐户走访,详细记录每栋楼的采光情况;其他代表联合法律专家刘学进等人向居民讲解《民法典》中相邻权的相关规定,让大家明白规划调整既要合情又要合法。
最终,团队拿出了“分层施策”方案:针对低层住户,选用低矮灌木和喜阴花卉,保障采光;在小区开阔区域增设观赏绿植区,满足高层居民对“绿意”的需求。这一方案不仅推动改造项目顺利复工,更为街道后续处理土地流转、农文旅融合等复杂问题,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多元共治”经验。
薪火计划育新人
“处理群体性投诉,关键是先稳住群众情绪,再找准矛盾核心。”在人大代表“薪火传承”交流活动中,连任多届的老代表许小妹结合自己的履职经历,向年轻代表传授“实战技巧”。为培育为民代言的“新鲜血液”,市人大隆政街道工委推出“薪火计划”,搭建起老代表带新代表的“传帮带”桥梁。
16名经验丰富的老代表与年轻代表结成对子,通过现场带教、案例研讨、模拟演练等多种方式,将多年积累的履职技巧和群众工作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新人。90后的年轻代表刘倩云跟着师父参与过多次复杂问题的调解,从最初的紧张无措到如今的从容应对,她感慨万千:“以前看到群众聚集就心慌,现在能迅速理清思路,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刘倩云的成长,正是“薪火计划”成效的生动写照。
从晨光熹微到暮色四合,隆政街道的代表们始终奔波在履职路上。他们用脚步丈量民情,用智慧破解难题,用传承守护初心,以“叩响群众家门”的真诚姿态,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念,融入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中;用一次次板凳座谈、一场场难题攻坚、一代代薪火相传,汇聚成基层民主的璀璨星河;让每一个民生诉求都能得到回应,让每一份治理智慧都能落地生根,让市井烟火中的民生暖意悄然浸润千家万户。
(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