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隆政街道在海安市率先成立选民代表议政会并成功召开首届一次会议。作为今年5月份海安市委推动开发园区机制体制改革后成立的年轻街道,隆政街道结合《代表法》相关规定,参照人大代表履职办法,推行选民代表议政会议制度,不断完善会议和闭会期间各项工作制度,既从制度层面弥补了街道没有人代会和本级人大代表而导致的体制性人大监督“缺位”、民意反映“断层”、民主渠道“缺失”的不足,同时拓宽了民意诉求渠道,在推动街道经济社会发展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征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构建组织体系,为制度推行提供组织保障
完善人大工委机构设置。街道党工委从61名选民代表中选出政治素质过硬、理想信念坚定、业务能力精湛的6名同志作为人大街道工委委员候选人,提请市人大常委会表决任命,并集中向宪法宣誓。设立选民代表专业小组。根据专业特长对选民代表进行分组,分为经济发展组、社会事业组、现代农业组三个小组,明确了组长、副组长。定期召开人大工委会议。人大街道工委委员两月召开一次工作例会,讨论代表小组月度活动计划,制定活动方案,再由各组牵头,分别开展选民代表履职活动。为常态化开展选民代表小组履职活动以及选民代表议政会议制度推进实施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搭建履职平台,为发挥作用提供阵地保障
根据辖区内人大代表、选民代表分布情况,坚持适中原则,因地制宜,分别在街道办事处和三里闸村各建立一个“人大代表之家”,在省级示范家庭农场——俞万家庭农场建设“人大代表履职基地”,在街道为民服务中心及各村便民服务中心建成11个“人大代表联络工作站”,并设立“人大代表接待窗口”,组织人大代表轮流接待选民,倾听选民呼声和诉求,向选民宣传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形成以“家”为中枢,“站”为神经末梢,“基地”为触角的多元化履职平台体系,成为人大代表、选民代表履行职责、联系群众的有效载体,为人大代表、选民代表“想为、能为、善为”提供坚强的阵地保障。
健全培训机制,为履职尽责提供知识保障
对照“五知四会三有”(知大政方针、知性质地位、知法律法规、知权利义务、知社情民意;会联系选民、会真代善表、会有效监督、会依法行权;有好形象、有好建议、有好成果)标准,组织开展选民代表培训,努力提高街道选民代表的综合素质和参政议事能力。一是围绕社会热点,邀请专家开展《民法典》、物业管理条例、殡葬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知识讲座。二是围绕监督重点,开设了人居环境提升、文明城市创建、环保主体责任等业务知识培训课程。三是围绕自身实际,详细解读了选民代表议政会议有关制度、联系选民及建议办理流程。另外,还进行阶段性测试,以此提高选民代表履职质效。
坚持跟踪问效,为落地落实提供制度保障
规范选民代表接联系选民制度。街道人大工委从选民代表联系选民人数、接待选民次数、收集选民意见建议数量等方面细化选民代表联系选民要求,每名选民代表固定联系不少于10名选民,全年提出不少于1条高质量建议,真正发挥选民代表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健全选民代表履职活动机制。定期组织代表小组活动,各选民代表小组通过视察调研、执法检查等形式,对文明城市创建、河长制工作、重点工程扫尾、老集镇改造、厂中厂整治等重点工作开展专项监督。自选民代表议政会议制度推行以来,共收集选民代表各类意见建议35条。完善意见建议办理制度。立足提得好、交得准、办得实,严格时限要求,对选民代表提出的建议跟踪督办、定期通报。目前所有建议有关部门均已办结。吉宏伟代表提出的“隆政集镇区、路口事故不断,建议装红绿灯”等5条建议,经街道多部门联动,已得到了解决。
街道选民代表议政制度的建立还处在探索阶段,接下来,隆政街道将继续健全完善相关制度,积极融入发展大局,汇集选民之意、代表之智,为夺取“双胜利”、不断开拓创新贡献人大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