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机关建设

用“履职温度”提升“老有所养”幸福刻度

【信息时间: 2025-08-08
阅读次数:
【我要打印】 【关闭】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老有所养”不仅牵动着千家万户的心弦,更成为关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课题。近年来,海安市人大常委会紧扣民生关切,充分发挥人大职能优势,以小切口撬动“大民生”,综合运用听取专项报告、专题视察、重点建议督办、民生实事项目监督等多种履职方式,持续推动养老服务提质增效,让“夕阳红”映照出更多温暖底色。

摸清实情,找准“银发之忧”

海安户籍人口88.86万,其中60周岁以上老人31.54万,占比高达35.5%。面对日益多元化、个性化、品质化的养老需求,养老服务供给面临严峻挑战。

2024年1月市十七届人大三次会议上,26位代表聚焦养老难题,提交了涉及“推进‘医养结合’”“加强社会养老机构建设”“规范农村居家小院管理”等内容的建议24条。市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迅速将“扩大多层次多形式养老服务供给”列为年度重点监督议题,并提前谋划深入调研。

晚风轻拂,庭院里人声与炊烟交融。市镇两级人大代表深入乡间田头,叩开百姓家门:“大伙对养老有啥期盼?哪些难题急需解决?”这场覆盖全市的调研“大会战”,769名代表走访8542户家庭、51个村居社区、493家企业,收集意见建议526条。同时,召开座谈会,召集民政、卫健、医保等21家部门单位及5家养老机构负责人,围绕健康服务、设施规划、就医便利等核心议题深入探讨,力求把养老服务的现状、痛点、堵点摸清摸透摸实。

真切的呼声在视察中回响:“部分机构难以满足失能失智老人刚性需求!”“农村就近养老服务供给短板突出!”“养老服务监管能力亟待加强!”……市人大常委会组织驻会委员和专业代表开展专题视察,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不遮掩、不回避,直指问题要害,现场与政府部门、机构负责人共商对策:“能否优化公办敬老院机制,提升失能照护能力?”“如何织密食品安全、消防安全监管网,守护老人权益?”养老机构负责人坦言,代表的“真知灼见”犹如及时雨,有效促进养老服务工作不断进步,让老年人群过得更舒心。

基于扎实的调研基础,市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专题听取审议市政府相关工作报告。委员和代表们踊跃发言,36条聚焦“强化组织引领”“提升供给质效”“完善设施规划建设”的审议意见精准有力,转化为问题清单交市政府研究处理。闭环监督随即启动:今年9月,市人大常委会将专题听取审议意见落实情况报告,紧盯问题整改“后半篇文章”,以有力监督推动养老服务更高质量、更可持续地发展。

办好“食”事,守护舌尖幸福

一顿热乎饭,是许多高龄、独居、失能老人的现实难题。海安市人大常委会从“小餐桌”切入民生“大文章”,将提升老年助餐服务质效纳入监督视野。

在市人大常委会第51次主任会议上,市政府相关负责人报告了工作情况“出台政策明确建设、补助、监管标准”“嫁接社会餐饮、延伸机构服务,努力缩小助餐半径”“坚持综合布局、数字赋能,构建多元供给格局”……

为求监督精准有效,市人大常委会组织专题调研组,深入城乡老年助餐点实地察看,召开多部门及基层负责人座谈会广泛听取意见。创新利用“数字人大”平台,提前将主任会议题送达代表,为代表深入群众摸准需求、凝练履职建议预留充足时间。常委会负责人还带着议题开展“接待人大代表日”活动,面对面听取基层代表建议,围绕政策执行、供给能力、设施布局、监督管理等关键环节集思广益。

“提升配送能力,发动网格员、志愿者为特殊困难老人送餐上门!”“制定农村老人助餐分级优惠或补贴标准。”“用好敬老院、幸福之家,探索邻里互助、搭伙帮扶等灵活模式。”……调研越深入,对策越务实。代表们的思考与建议,为形成高质量调查报告提供了坚实支撑。

主任会议在充分听取政府报告和调查报告后,常委会负责人和驻会委员进行了点评和补充发言,提出更具操作性的建议:“精准摸排特殊人群基数及需求,靶向施策!”“广泛动员党员干部、低龄健康老人参与服务,鼓励村集体经济支持助餐!”“强化多部门协同监管,筑牢食品安全防线!”……

政府负责人当场回应,表示将认真吸纳建议,全力打通老年助餐“最后一米”。如今,像如意佳园这样的老年助餐点人气兴旺,其成功之道,既是性价比与规范的体现,更是精准把握老人需求、用心服务的成果。

锻造队伍,夯实颐养之基

2025年3月,海安市家庭服务职业技能大赛火热举行。近百名养老护理员同台竞技,娴熟专业的操作令人赞叹。这场“岗位大练兵”,正是市人大常委会督办《关于加强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的建议》成果的生动缩影。

人大代表尤彩霞、何继生在调研中发现,养老护理员队伍普遍存在年龄偏大、待遇不高、社会认可度低、流动性大、缺口严重等问题。2024年初,他们将一份沉甸甸的建议提交市人代会,明确提出强化培训、健全居家体系、加强诚信监管、提升职业尊严等解决方案。

高素质的养老护理队伍是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撑。该建议被列为2024年度重点督办建议。市民政局、人社局、财政局等承办单位主动对接代表,深入调研后,锁定“技能培训”“薪酬激励”“选培机制”“监管褒扬”四大发力点。

为力促建议从“纸面承诺”变为“地面实景”,市人大常委会创新构建“市政府负责人领办+常委会负责人领督+职能部门落实+机关委室督办+代表全程参与”的“五位一体”协同推进机制。

督办过程成为一场精心设计的“接力赛”:4月,专业代表深入养老机构“把脉”,在与管理人员、护理人员、寄养老人的交谈中进一步明确督办重点5月,代表参与承办部门“情牵夕阳”活动,在体验中掌握建议办理实际6月,专题督办会上由常委会负责人精准“开方”;8月,视察重点建议办理情况和听取办理情况汇报后,主任会议“护理宣传”“技能培训”“校企对接”等提出新思路;11月,代表们在人才培训中心座谈“放宽护理年龄限制”“多渠道筹集资金”“运用科技手段实时监测”等再献策;直至2025年1月,该建议办理在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上满意度测评中获得“满意”评价。这场历时10个月的“马拉松式”督办,凝聚多方合力,有效回应了“银发呼唤”。

如今,在李堡镇敬老院,护理员用专业娴熟的手法失能老人服务;在恒源养老服务中心,“90后”小陈正带领老人进行认知训练……一支日益专业化、年轻化的护理队伍,正成为托举“老有颐养”美好愿景的坚实力量。

闭环督办,做实民心实事

随着高龄、空巢、失能失智老人群体扩大,其照护压力与精神需求日益凸显。这些牵挂,深系基层人大代表心头。他们深入一线倾听呼声,记录短板,思考对策,积极提交聚焦养老的民生实事候选项目意见建议。

民有所呼,政有所应。海安市自2022年起,连续四年在人代会上由代表票决养老服务类民生实事项目:2022年“将80周岁以上户籍老人全部纳入政府购买服务、95岁以上老人纳入‘百岁老人健康有约’服务,改造提升失能失智照护中心1家,新增护理型床位100张”、2023年“主城区增设4-5家居家养老服务场所,完成居家适老化改造400户”、2024年“为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计划生育特别扶助家庭建设家庭养老照护床位不少于500户,新增社会养老机构2家、养老床位300张以上”、2025年“新增6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含老年食堂、老年助餐点),实现全年老年人助餐50000人次以上”。

为确保每件实事落地生根、惠及于,市人大常委会专门制定《关于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民生实事项目闭环式监督的实施办法》,并组建人大代表专业小组,强化监督实效。

城乡养老服务不均”“农村专业护理人员匮乏”“村医水平待提升”“项目知晓度不高”……去年市人大常委会开展部分民生实事项目质效“回头看”组织代表深入项目现场走访核实,形成详实报告督促整改。除此以外,坚持每年通过社会建设委牵头督办、相关工委对口督办、专业代表小组挂钩督办,年中年末组织集中视察,综合运用听取专项报告、专题询问、满意度测评等方式,构建起强有力的跟踪问效“监督链”,有效破解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目前,海安养老服务供给体系日益完善全市拥有养老机构30家、床位6098张;政府购买服务失能低保老人、80周岁以上的低保五保老人,全部纳入居家上门服务和一助一购买服务保障范围;38家连锁运营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日均服务超4500人次;规范引导并备案农村养老服务幸福之家34家。一串串数字的背后,是越来越多的海安老人感受到“身边有依靠、生活有品质、精神有寄托”的温暖与尊严。

海安市人大常委会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务实有效的监督履职,持续为养老服务注入“人大温度”,用心用情用力托起最美“夕阳红”,让“老有所养”的幸福愿景在海安大地渐次铺展、温暖可及。

 (彭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