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娃脸、长马尾,说话带笑,总喜欢柔和地把大事小情解决掉,“沟通能力还算好”,她就是“80后”的海安市人大代表,同时也是社区党总支书记陆丽华。
春节前,她计划全家去外省自驾游。兴致勃勃的规划好了路线,才听闻疫情“人传人”;接着,腊月二十九,街道布置紧急工作;再接着,武汉封城。
办公室成了忙碌的漩涡。“信息潮水一样涌进来。每天一睁眼,电话、微信叫个不停,各种人员排查,各种信息轰炸,拽着你往前跑。”
陆丽华,作为海安市人大代表、社区书记,她负责的星海社区下辖5181户,居民逾1.3万人。疫情初期,13位社区工作人员剩6人在岗。力量严重不足,任务却越来越重:全面摸排居民情况、管控11个独立小区、联系厂家争取防疫物资、分批分次上门检测……忙到无暇吃饭,甚至顾不上害怕。
第一次直面恐惧,是置身于密切接触人员家中。
2月2日,陆丽华接到电话,一位居住在华新一品小区的居民与刚刚确诊的新冠肺炎的人员有过密切接触。到底住在几单元?有没有过二次接触?有没有可能也被感染了?纷乱的背景音中,没人回答她的疑问,只听到急促无措的呼喊。
“我是人大代表,就是为民服务的,我不上谁上?”陆丽华面对家人地劝阻,坚定地回答,一咬牙,穿好一次性防护服,戴上两层普通口罩,匆忙出发。问物业、翻居民档案、多方面联系最终找到了这名密切接触人员。按响门铃,表明来意,测量体温、询问活动轨迹,陆丽华详细记录好所有的细节,决定当晚就送这户人家去隔离点。嘱托好相关的注意事项、帮忙打包好必要的生活物资,夜里11点半,陆丽华站在寒冷的街头,目送着接送车辆驶出视线。“可以害怕,但绝不后退”,陆丽华第一次感到病毒原来离自己如此之近,也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随着疫情形势不断严峻,当全体市民响应号召集体退回家中生活,把外出需求压缩至最低,正忙着织就疫情防控大网的陆丽华,又风风火火地操心起居民们的衣食。一斤小青菜要多少钱,什么样的鸡蛋最新鲜,五花肉和坐墩肉咋区分……这样的“厨房保卫战”,成为疫情当下陆丽华的又一场必经之役。这一役,看似寻常却艰辛。当市场供应不充裕时,如何尽可能满足居民们的个性化需求?这名社区当家人没有奇招,只有六字原则:不敷衍、不惜力。
开完晨会,刚到九点,陆丽华动身去超市“扫货”。她把工作重点放在对隔离人员、孤寡、空巢、病弱老人的生活保障上。当天的任务单上,是网格员事先登记的20多个家庭购物需求。第一站,直奔新桥菜市场,把20多条新鲜的鱼“一网打尽”;第二站,去大一些的综合超市,一项一项对照采买。
让她有些头疼的是,最近,老人们的口味越来越“刁”了。“有的说要苹果两斤,花菜两个,你买多了回来他不要。有的要喝品牌奶茶,只要红豆味的,有的要某大牌的自发热小火锅……”她笑着历数,无奈中透出欣慰——能安心生活了,就说明恐慌和悲伤快要过去了。这么看,“送的不是菜,是人间烟火气”。
“居民需要什么,我们尽力帮着解决。我经常跟他们说,我们都要挺到春暖花开、疫情结束的时候,那时候,大家就都是生死与共的朋友了。”陆丽华笑着说到。
村区是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前沿哨所,即使常常疲惫到“沾凳就睡”,常常亮着一盏灯奋战到黎明,常常到高速路口接人一等就是两三个小时,在陆丽华最艰难的时候,无数微小而真实的力量给与了她战胜困难最硬的“鳞甲”。
这种力量,来自基层党员的相互激励。自发成立党员巡逻队、设立党员先锋岗,十二时辰,时序分明,每分每秒都有党员们坚守的身影。
这种力量,来自平凡群众的守望相助。爱心人士送来了酒精、口罩、矿泉水,社区里的志愿者们先后在微信群中发起捐款,“给社区买物资,保护这些保护我们的人”。
这种力量,来自至亲家人的理解与支撑。从刚开始的不同意到后来的义无反顾和她站在了同一条阵线、丈夫包揽了所有的家务活儿、刚上五年级的女儿变得更加独立、懂事。
点点微光,也能铺就满天星河。灿烂星空,你是真的英雄。那些微小而又坚定的力量,让陆丽华更加珍惜春天的到来,珍惜用力爱过的人,珍惜用力爱过的城。
4月8日零时整,武汉“解封”。这座受伤的城市,在全国人民的牵挂中怀着强韧的心跳醒来。当江汉关大楼的钟声再度与过江轮渡的汽笛声交织,当黄鹤楼旁又闻市井的喧闹,当热干面、周黑鸭、洪湖莲藕再次活跃在武汉街头,陆丽华感慨到,“这场仗,我们一定能赢!” (张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