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代表工作

扶贫济困惠乡邻 赤子情怀众人赞——记海安市人大代表孟善龙

【信息时间: 2019-08-22
阅读次数:
【我要打印】 【关闭】

扶贫济困惠乡邻  赤子情怀众人赞

——记海安市人大代表孟善龙

    他,是一个朴实得如同小草一样的农村个体建筑老板,却以自己恒久的善行、朴实的举动,诠释着人间的真、善、美,受到了众多乡邻的高度赞扬。他就是海安市第十六届人大代表、高新区林桥村的农民个体工商户孟善龙。谈及他,人人都对他的勤于助人、乐于奉献竖起拇指啧啧称赞。村民们说,孟善龙不亏了父母给起的名字,有善心,更无愧于他的“海安好人”称号。

艰苦谋业  创下众多“第一”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子女,为了尽快过上好日子,孟善龙下过海、经过商,创办了水泥制品厂,也搞过百亩围田养鱼,置办千头养猪场,甚至投资大豆加工生产线,实现了大豆榨油、豆饼喂猪、猪粪养鱼的生态良性循环,但却一直没有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子。后来,成立海安市隆政善龙建筑工程施工队,从事民房建设,渐渐的他的事业有了起色,名声远扬,全国媒体曾聚焦报道。他还创下了原隆政镇区域很多个“第一”。他第一个靠创业积累购买桑塔纳轿车;第一个安装私人电话;第一个自掏腰包购买10万块砖头为建设村3组铺上了全镇第一条砖路;第一个在建设村9组流转近百亩地进行围田养殖;第一个承包3个已经倒闭的水泥预制场;第一个接手承包两个倒闭工厂,令其起死回生;第一个把林桥村15组近10亩的废沟塘进行填埋,并将其改造;第一个用20多万元积蓄建造连接隆政工业小区南北的桥梁,交管部门将此桥命名为“善龙大桥”。

热心公益,情系为民解难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这是孟善龙常说的一句话。他充分发挥一个农村代表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过言传身教,带动了一大批当地群众走上发家致富路。在他的引领下,他的建筑队已吸收当地农民工30多人,这些农民工有活干,有钱赚,经济收入稳定,基本上都达到了小康水准。林桥村村民吉承怀满怀感激地说,“我加入孟善龙的建筑队已经两三年了,在孟老板的带领下,我的年收入一年比一年多,我非常感谢他。”

“扶贫济困,造福乡里,做百姓的贴心人”,这是孟善龙的人生宗旨。创业致富后,孟善龙积极参加社会公益和慈善捐款活动,主动关心帮助弱势群体。自隆政敬老院成立起,每年春节,他都会带着爱心款前去慰问。此外,他资助贫困学生和孤寡老人多达30人。他还为建设村3组建造了一座水泥梁,解决了该组群众出行困难。大公镇常河村有一条公路路面破损、坑洼不平,给交通带来不便。孟善龙知道这一情况后,二话没说,慷慨解囊,出资修路。2015年6月初,孟善龙途经高新区德兴村18组时,发现一条东西走向的长达1.5公里的砂石路年久失修,村民出行十分不便。于是,他又萌生了出资修建水泥路的念头。很快,他与村干部取得联系,并做通了该组群众的思想工作,出资20多万元建造3米宽的水泥路。就这样,孟善龙筹集水泥、砂石等材料,并迅速组织施工。为抓好施工质量,他放下生意,一心扑在施工现场。他说,好事就得办好。最终,原本的砂石路变成了宽3米、厚12公分的水泥路,方便了村民出行。2017年初,孟善龙发现林桥村15组有一个面积为2亩的废沟塘,由于长期得不到治理,环境脏乱差,人们称之为臭水沟。作为一名市人大代表,他想着自己应为环保事业出一份力。于是,他投资10多万元,请来运输机械对其填平压实,重新开挖排水沟。这样,不仅解决了环境问题,而且为附近工厂建成500立方米的循环蓄水池和活动场所提供了条件。像这样的好事他还做了很多。据统计,孟善龙这些年为修桥修路、支持环境整治、资助孤寡,出资超过300万元。

履职尽责,倾心为民代言

    “人大代表不仅仅是一个称号、一种荣誉,更是一份责任。”孟善龙时常告诫自己。为了做好一名人大代表,不辜负选民的期望,他常常深入群众,与群众交谈,收集人民群众的意见,并将意见一条条地记录下来,整理成书面材料。在他的家里,笔者见到那个已经被记得密密麻麻且磨得发旧的本子,上面一条一条全是他每次走村入户和群众交谈的内容,对那些群众提的意见建议,他还用笔在下面重重的划上了记号。他说,有了这个本子,等到人代会召开的时候,我就能把搜集到的真实情况带到会上发言,就能提出许多有价值的意见建议。他认真倾听每次人代会上每一位领导所作的工作报告,认真参加每一次的集中审议,仔细领会,细心记录,并把会议精神无一遗漏地带给广大群众,让广大基层民众知晓政府的工作成绩和各种惠民政策。闭会后,他也积极参加市区人大组织的各项调研、视察和执法检查等活动,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尽职尽责地发挥一名人大代表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