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代表工作

代表助力 小农场带来群众致富“裂变效应”

【信息时间: 2016-05-27
阅读次数:
【我要打印】 【关闭】

代表助力  小农场带来群众致富“裂变效应”

五月是春蚕蚕种刚孵化的月份,来到位于墩头镇禾庄村的鑫墩蚕业农场,近65亩的土地上一片繁忙景象,农场主从周边雇请的10多位村民正忙着采摘桑叶,一车车桑叶被运往蚕室……鑫墩蚕业农场的农场主梅广峰说,“我们这个蚕业农场占地64.98亩,去年2月份流转的土地,栽植桑树,当年秋天,就养殖了40余张纸的蚕,一张纸的蚕收入在1600元左右,一季蚕就赚了5万余元,再加上散养鸡鸭和养殖的生猪,一年可以赚几十万元。”

“近几年,海安县蚕桑面积逐步萎缩,连片桑园越来越少,施肥治虫难度加大。再加上农村呈现老龄化趋势,在家务农养蚕的人越来越少。通过蚕业农场的形式,百姓不用种田了,每年可以拿到租金。在农忙的时候,农场主返聘百姓务工,给他们每天60-80元的工资,不少百姓从中受益良多。”墩头镇人大代表、禾庄村党支部书记李云峰说,“作为一名基层人大代表,维护群众利益,帮助他们致富奔小康是我的职责。这当中我们积极帮助协调土地流转,为农户争取利益,同时帮助农场主修建蚕室及路渠,做好两方面的服务工作。”

蚕桑产业是海安县农业的一大特色,是海安县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载体。高峰时期海安县的桑园面积达1618万亩,享有“中国茧丝绸之乡”、“中国湖桑之乡”的美誉。但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务农人员老龄化、养蚕比较效益的下降以及农民增收致富途径的多元化等,导致桑园面积逐年减少,海安桑蚕茧丝绸这个传统产业的根基受到了严竣的挑战。

 对此,县委县政府及时分析研判,积极采取措施,决定由鑫缘茧丝绸集团牵头,政府拿出专项扶持资金,鼓励兴办家庭蚕业农场,将分散农户承包的集体土地经营权,集中连片流转承包,以50100亩的规模和现代蚕业标准配套,建设蚕业农场,实施蚕业农场规模经营,为蚕桑基地建设探索新路。

“鑫甸蚕业农场位于白甸镇邹冯村,流转土地60多亩,2015年年初建成,我们引进了村里养蚕能人老板吴同干。蚕业农场实施规模化经营,引入新技术、新设备,加上依托先进的生产技术,质量、安全方面可防可控,不会去卖毛脚茧,又提升了茧的品质,有力地稳定了优质蚕茧资源。”白甸镇人大代表、邹冯村村主任吉加义表示,“蚕业农场有示范带头作用,可以为附近的蚕农育种、提供技术。我作为一名人大代表,主动帮助农场主做好农产品推销工作。我也建议有条件的蚕农可以采取流转土地,建设家庭蚕业农场,并结合生态养殖,探索出一条多元化的养殖之路。”

据了解,目前,全县已经建成蚕业家庭农场30个,到今年年底可建成50个,组建蚕业合作社79个,到年底可达100个,联结蚕农3万户。为了提高综合效益,许多农场想方设法搞起了多种经营。有的在桑园中放养了生态鸡;有的在桑园中套种药材、蔬菜;还有的在试种草桑用于机器采叶,进一步减少用工。

“‘十三五’是南通更是海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打好全面小康攻坚战,我们人大代表责无旁贷。我身为县、市两级人大代表,所在企业更是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更应在‘万名代表小康行’主题实践活动中显好身手。”市、县人大代表,鑫缘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储呈平表示,“针对全县茧丝绸产业的实际,我把蚕桑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高质化、标准化、高效化作为主攻点,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适时推动建场组社联农。我的目标是,在区镇村各级组织的支持下,到2018年,全县建成蚕业家庭农场合作社130个,联结全县所有蚕农;应用新技术,全面提高茧质,在现有每亩桑园5500元收入的基础上增收1000元,为深加工企业供给更优质的原料,保持我县‘中国优质茧丝生产基地’和‘中国茧丝绸之乡’的美誉。”储呈平透露,他将积极探索基地建设新模式,通过蚕业农场式经营,不断适应新常态,走出海安茧丝绸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为我国茧丝绸产业化发展提供示范推广的样板。

                                                                                                      (吴薇  徐倩  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