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社会结构的改变、农村剩余劳动力减少、人口老龄化、环境恶化和过剩产能等等都对“三农”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近年来,从连续10个1号文件到每年的全国两会,“三农”问题始终是特别受关注的热点议题。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是全国农民的期盼,也是各级人大代表关注的焦点。
经济新常态会对“三农”发展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又如何应对?针对农业现代化发展面临的问题,近日,雅周镇部分人大代表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问:农业是第一产业,旅游业是第三产业,雅周镇将一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了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的特色,请问您作为一名雅周镇人大代表、雅周镇宣传委员,请问您如何看待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的?
朱圣东:我一直比较关注现代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我们雅周镇从2012年开始,围绕“生态雅周、休闲绿洲”打造农业休闲观光旅游,当年就引进了圣昌农业休闲公司。截止目前,雅周镇已经落户现代旅游观光农业项目8个,年接待游客超过万人,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在“十三五”期间,雅周镇将围绕旅游旺,重点打造农业科技生态休闲项目,打造省内一流、全国由影响的新型农业生态观光小镇。作为一名基层人大代表,我建议,首先政府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配套设施,促进更多的旅游休闲观光农业项目在我县落地生根,促进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攀升。其次,我觉得要加大宣传力度,打出海安现代旅游观光农业的品牌,通过在外举办推介会、增加海安生态观光旅游线路等举措,更好地让生态农业观光旅游“走出去”、“引进来”。
问:“十三五”是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快转变的关键时期,更加需要强大的科技支撑,您是雅周镇人大代表,东楼村村委会主任,请问您对科技农业有什么建议?
徐子友:科技创新是农业发展的方向,也是核心动力。雅周镇东楼村在整体搬迁的基础上,打造了万顷良田及现代精品农业核心展示区,分别与中国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合作,打造火龙果及葡萄等珍稀果品、蔬菜生产基地。目前已经引进项目12个,这12个项目完全打破过去传统种植模式,以科技农业、现代农业、设施农业为主,成为农业科技发展典型。科技农业发展也是多年来的一句老话,如何走出传统的种植模式,让农民在科技的引领下形成更好的效益,是这些年的一个课题。我有几点建议,首先科技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人才的引进,科技人才可以引导、指导农民走上科技农业之路;其次要注重项目的引进,没有好的项目也谈不上科技农业的发展,项目的引进能辐射到周边;最后政府要加大对优质项目的扶持力度,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从而促进科技农业有序发展。
问: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必须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突破口,加快推进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作为当前的首要任务。您作为雅周镇人大代表、许家庄村的村支部书记,请问您对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哪些妙招?
许华田:近年来,雅周镇许家庄村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部分村民年龄偏大,出现了抛种现象。针对这一实际情况,从去年起,我们探索了以村集体为法人的农田生产经营全托管方式,把农民不愿耕种的田集中收起来,以每亩1100亩的租金,实现集中托管经营。村集体、农民获益的同时,生产效率也大大提高,我们还重点培育了草莓、药材及养殖三个综合服务社。作为一名基层人大代表,对于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我觉得根据经营主体的实际情况,要加大培训的力度,让经营主体能够学到技术,不受损失。同时,我建议要加大对经营主体的资金扶持力度,拓宽融资平台,促进农业经营市场化、专业化和高效化。